研究動機
在接觸過「文本與性別」這課程後,對於女性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藉這次報告機會,為了結合「文本」與「性別」,想從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來做探討,在上過許建崑老師以及許慧琦老師的課後,發現這兩位老師的課堂上皆提到了丁玲此位作家,故選擇丁玲來做此報告主題。對一位文學作家的著作而言,即使出自同一作家之筆,但在不同時期所寫的文章表達出的意涵也不盡相同。此報告藉由去研讀丁玲不同時期的作品,來觀察一位作家的改變,並認識這位作家,丁玲說過:「從一篇作品可以認識一位作家,從幾十年的作品更可以認識一位作家。」
二、研究目的
認識作家丁玲
從作品中探索作家之成長與蛻變
探討作為女性作家之特質
瞭解丁玲與二零三零年代作家之異同
三、研究限制
由於時間因素,本報告以探討丁玲所著的短篇小說來進行研究。
四、丁玲生平
1904,10月12日,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出生於湖南臨澧縣。
1919,五四運動爆發,受到此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23,就讀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1928,發表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並引起了文藝界的注目。
1931,擔任「左聯」刊物《北斗》的主編 。
1932,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遭國民黨特務綁架,被囚於南京。
1936,逃離南京。
1941,完成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
1948,出版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1951,因《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史達林文學獎。
1955,被錯劃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成員。
1957,被打為「丁玲、 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成員。
1958,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
1970,被送入北京郊區的秦城監獄。
1979,獲得平反,重返文壇。
發表短篇小說《杜晚香》。
1986,3月4日,於北京逝世。
五、丁玲歷年著作
1927~1929---創作的起始
《夢珂》
《莎菲女士的日記》
《自殺日記》
1936~1941---經歷三年的囚禁生涯後
《彭德懷速寫》
《我在霞村的時候》
《夜》
《在醫院中》
1979~1986---脫離文化大革命
《杜晚香》
《「牛棚」小品》
《在嚴寒的日子裡》
在丁玲這三個不同的時期中,本報告分別採《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杜晚香》這三篇小說來進行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丁玲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內容反映了在五四影響下知識少女的苦悶及追求,以自己內心的心境真實地描寫出莎菲這位近代、典型的新女性,因而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而從《我在霞村的時候》中的女主角貞貞身上,可以再一次看到莎菲的影子,文中除了呼應當時的抗戰年代,也依然帶有對社會的批判意識。《杜晚香》裡,丁玲將自己在北大荒勞動改造的經歷投射在主角杜晚香上,把自己的體會及感情毫不保留地藉杜晚香表現出來。
此三篇小說皆表達出了丁玲各時期內心的寫照,故從丁玲的著作中,選擇這三篇作品來研讀,以探討丁玲的成長及蛻變。
六、小說介紹
1.《莎菲女士的日記》
完成時期:1928年---五四運動後
內容大意:
一位受到五四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女性---莎菲,對當時的社會感到痛恨及不滿,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追求自己,希望人們真正地了解她,但卻不然,因而感到苦悶及困惑。在患了肺病後,莎菲開始放縱自己的感情,追求一位名叫凌吉士的南洋華僑,卻又鄙視他卑劣的靈魂,最後陷於痛苦的掙扎之中。
2.《我在霞村的時候》
完成時期:1941年---八年抗戰期間
內容大意:
在抗戰時期,一位名叫貞貞的農村少女在日軍進攻下不幸被逮,淪為隨軍妓女。在這極艱難的環境中,她忍辱負重,為我軍多次暗地傳送情報。一年多後,軍方送她回家鄉霞村養病,可是村裡許多人都無法理解她,甚至投以鄙視的眼光,於是,最後他選擇告別家鄉,前往延安,去尋找新的生活。
3.《杜晚香》
完成時期:1979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
內容大意:
杜晚香起初是個沉默且瘦弱的女子,自幼喪母,在後母狠毒的打罵下度過了三年,背負著繁重的家務勞動。從艱苦生活中長大的她,有著忍受痛苦、抵抗一切惡劣環境的剛強個性。1958年,杜晚香隨著丈夫來到北大荒開墾,在這過程中,憑著她純粹為祖國效命的堅強意志,以及她刻苦耐勞的個性,成為全墾區的模範,更蛻變成了一位人人尊敬的優秀勞動者。
七、文本分析---小說之寫作特色
1.《莎菲女士的日記》
以細緻入微的客觀心理刻畫出激烈奔放的主觀感情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日記體來闡述,此筆法下,丁玲自己走進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心裡,去揣摩出各個人物應具有何種態度,會說出怎樣的話。當小說主角---莎菲在遇上凌吉士且鍾情於他後,卻又發現他也只不過是個芸芸眾生的紈袴子弟罷了,在莎菲這場理智與感情的交戰過程,丁玲將此心理刻畫的相當精細,文中一段寫到:「唉!無論他的思想怎樣壞,而他使我如此癲狂的動情,是曾有過而無疑,那我為什麼不承認我是愛上了他咧?並且,我敢斷定,假使他能把我緊緊的擁抱著,讓我吻遍他全身,然後他把我丟下海去,丟下火去,我都會快樂的閉著眼睛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愛情的死來到。」主角莎菲的內心感情被丁玲緊緊抓住,起初是理智的冷靜分析,爾後變成了狂熱的情慾燃燒,如此生動、質樸、剛健的文筆同時也精細、深刻地描繪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在描寫人物的心理下結合了人物動作及環境
文中的每一處場景,就如同隨著人物的心理轉化而改變的,日記首段中所描寫莎菲那「寂沉沉的可怕」房間,便將莎菲當時的心境更加地具體化,「尤其是那四堵粉堊的牆。它們呆呆的把你眼睛擋住,無論你坐在那方;逃到牀上躺著吧,那同樣的白堊的天花板,便沉沉的把你壓住。」還有另外那麻臉伙計,抹布味的飯菜,掃不乾淨的窗格上的沙土,那洗臉台上的鏡子等等,都襯托出了莎菲內心的不滿、空虛及苦悶,丁玲將主角的心境轉化為場景般地真實,同時也成功地烘托出主角的心境。
以人物感情的發展歷程作為全篇結構的中心
不滿→追求→滿足→失望→毀滅,這五段環節正串起了莎菲的悲劇命運,丁玲抓住主角莎菲的感情歷程,真實地描繪出了莎菲一路上的心境。從莎菲對周遭的一切感到不滿開始,到後來去追求自我真正的愛情,在凌吉士吻了她後,莎菲彷彿得到了滿足,但從凌吉士他那被情慾燃燒的雙眼,她又立即意識到,這並不是她所夢寐以求的愛情,進而對人生整個生活感到失望,只希望如日記中最後一句所寫的---「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隨著這一心理情節的發展,交織著人物豐富又複雜的感情,將莎菲的內心心境毫不保留地描繪出來。
2.《我在霞村的時候》
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塑造出人物形象
農村少女---貞貞是此篇小說的女主角,但丁玲並不是一開始就將貞貞展現在我們面前,而是從「我」去霞村時寫起,由「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受的,來烘托出貞貞這位主角。直到到了故事裡的劉二媽家,院子裡的一片嘈雜引起一群看熱鬧的人議論紛紛,開始勾引出「我」對那不知名人物的猜想;爾後村裡幹部點出了貞貞的名字,更使「我」心中對貞貞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在「我」和「我」的同伴阿桂與貞貞談話中,隨著阿桂情緒的起伏,從中暗示出貞貞她那坎坷的命運……。文章中以「我」為中心俯視周遭的各個角落,並通過「我」的感情變化,將對貞貞的同情表現出來,在故事的發展下也漸漸地塑造出此一人物形象。
以反襯、陪襯的筆法襯托出人物性格
小說中並沒有具體描寫貞貞受辱的經過以及從中對日軍產生的仇恨,取而代之的是貞貞面對此一問題的回答,是如此的心平氣和、不在意似的,這並不代表貞貞忘掉了之前的痛苦與不幸,反而襯托出了她是一個自尊心極強、性格內向的人在壓抑自我心靈痛苦的堅強性格的表現,在她的平淡的言語中。更使人對她感到同情。另一方面,在雜貨舖老板對貞貞投向的卑微目光及惡意猜測,正反襯出了貞貞心靈的純潔;還有她那過去的情人---夏大寶,也無法完全理解貞貞內心的痛苦與要求,他的老實、孱弱也更顯出了貞貞勇敢、堅強的個性。從其他人物的陪襯下,除了主觀的描述外,也使得文章也帶有了客觀角度的描述。
3.《杜晚香》
以旁觀人的角度觀察、議論來側面烘托
杜晚香的性格內向、沉默少言,故作者除了通過她自身的言行來刻畫其性格外,也常借助於旁人的觀察或議論來形容她。例如杜晚香剛嫁到李家做媳婦時,三個嫂嫂看見她瘦弱的身體都嘆聲說:「這毛ㄚ頭能幹什麼,五十塊大洋還不如買頭毛驢!」但到後來,由於她的勤勞和能幹,文章寫到:「公公是個好把式,也挑剔不出她什麼毛病,嫂嫂們都是尖嘴薄舌,也說不出她什麼,」從中便體現出她面對冷潮熱諷時不服輸的個性。此外,作者也運用旁人向她投去的「詫異的」、「驚異的」、「驚奇的」等目光來形容,避開繁瑣的敘述,來表現出杜晚香那純潔、質樸、含蓄的心。
以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來襯托人物
融合人、事、景物於一爐是這篇小說另一特色之處,文章一開頭則寫到:「從路邊亂石壘的短牆裡,伸出一枝盛開的耀眼的紅杏,惹得溝這邊,溝那邊,上坡下坡的人們,投過欣喜的眼光。」句中所指的那枝紅杏,便是暗示了、象徵了杜晚香這位主角的個性。又如杜晚香在前往北大荒的路上所見識到的山川河流、田野樹林等等,面對一路上如畫作般的美景,不禁讚嘆:「啊!祖國,祖國啊,你這樣的遼闊,這樣的雄偉,這樣的神秘和迷人啊!」觸景生情,同時也烘托出了杜晚香那純樸的美。
八、文本分析---從小說看丁玲的成長與改變
「在黑暗中」的探索時期〈1927年末~1929年〉
丁玲在這一時期的創作思想不僅包含了對革命的熱情呼喚,也包含了對現實的感傷呻吟,作為此一時期作品中心的,不是熱烈激昂的革命場面中的領導人物,而是一個個小資產階級青年女性在黑暗社會的重壓下,苦悶彷徨、掙扎追求以至絕望幻滅的情景,《莎菲女士的日記》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小說裡的莎菲「滿帶著『五四』以來時代的烙印」,深感社會的腐敗,從內心衍生出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強烈要求。丁玲在談到她自己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時也說:「我這本集子裡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女性。」可見丁玲在這時期的作品皆是在此一主題下環繞著。丁玲的早期創作反映出了廣大青年渴求自由與光明的共同願望以及同舊傳統決裂的反抗精神,這與五四運動中反帝反封建的理念是一致的,在這之中,除了可看出丁玲對社會革命的同情以外,也蘊含了五四思潮這一時期的時代意義。
在曲折中發展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1936年~1941年〉
1933年5月,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綁架,直到1936年9月才逃離三年來的獄中生活,隨著西安事變及抗日戰爭的爆發,來到陜北,並擔任「西北戰地服務團」的團長。在西北的嶄新生活,開闊了丁玲的眼界,故丁玲此時期的作品大都是在他投身於戰爭生活的產物。在這時期的作品裡,一部分將焦點指向日本的侵略,用大量事實揭露日軍慘無人道的罪行,激發出人民對抗日的熱情;另一部分寫出投身於抗戰中的廣大人民的英雄事蹟,讚頌他們堅忍不拔的戰鬥精神與高尚情操。除此之外,丁玲也不忘女性解放的議題及反傳統的五四思想,《我在霞村的時候》也就在此孕育而生,從中不難發現故事裡觸及了女性問題和男女平等意識,也結合了作者當時的現實環境。
重返文壇後創作的新起點〈1979年~1986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下,從1957年開始,整整二十多年,使丁玲的寫作道路留下了一段長時間的空白,然而丁玲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悲觀,不管被遣送到北大荒還是監獄裡,她始終不動搖自己的信念,相信人民,相信她所加入的中國共產黨,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同情與愛戴。終於在1979年獲得平反後,她的創作也隨即展開,《杜晚香》正是在此誕生的,以純樸的文字,真摯的感情,不帶有絲毫的感傷情緒,給讀者們為黨奮發向上的信念,丁玲曾說;「杜晚香的那種體會,那種感情是我的。」在此作品裡,丁玲將自己融入在杜晚香的形象之中,將自我的主觀感情結合進了小說裡的主角形象,使得在人物的描寫上更顯得栩栩如生。
九、文本分析---小說異同點比較
相同處:
1.均以女性作為故事裡的主角
2.故事內容均反映出作者內心的心境
3.故事背景皆隨著作者所經歷的環境下做轉換
相異處:
1.以不同的角度描繪出故事中的主角
2.文章中女性主義的成分愈來愈淡化
3.故事表達愈到晚期愈趨於客觀敘述
十、結論
女性主義的定義為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和政治運動,從《莎菲女士的日記》開始,丁玲便以其奔放、豪邁且膽大的筆法,與女性內心的獨特經驗,塑造出勇於向舊禮教決裂並在追求新生活的道路上充滿苦悶徬徨的新女性形象。到了《我在霞村的時候》,雖然其風格漸轉為冷靜地對所採用的題材進行批判剖析,不過作品裡仍然可看見性別平等以及女性問題等議題。縱然到晚期的《杜晚香》女性主義已愈趨淡化,但對於丁玲那幾十年來對女性問題的堅持讓她異於當年其他作家,其性格獨特的女性形象,覺醒的女性意識,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這一系列的特質下,使丁玲因而成為令人矚目的女性作家,也使得丁玲在女性作家中是值得一再追味與討論的。
十一、參考書目
郭 成/陳宗敏,《丁玲:倡導革命現實主義的女先鋒》,臺北市:海風,1990
周芬娜,《丁玲與中共文學》,臺北市:成文,1980
丁言昭,《在男人的世界裡:丁玲傳》,臺北市:業強,1998
柯靈/周偉鴻,《丁玲小說:夢珂》,上海市:上海古籍,1997
丁玲,《丁玲選集》,臺北縣:文帥,1988
楊桂欣,《丁玲評傳》,重慶市:重慶,2001
劉晴,《丁玲》,北京市:華夏,19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