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時代觀與父母權

時代觀與父母權

指導老師:許建崑 老師
系級:歷史三
學號:941342
姓名:黃雅玟


一、沿襲
自從16世紀末演出以來,《羅密歐與茱麗葉》一直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劇作之一,因其知名度亦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然而此一主題並非是由莎士比亞原創,明顯的由來是源自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的《羅密額斯與茱麗葉的悲劇史》(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以及潘特(William Painter)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塔》(Rhomeo and Julietta),特別是前者因提供了故事的完整架構,因此莎翁所著《羅密歐與茱麗葉》一劇幾乎是依此作品改寫而成。不過以情人離別以及服用藥物後沉睡的浪漫故事則有更早的來源,舉凡羅馬時期的奧維德(Ovid)和基督教早期的作者都有相關的著作,但前述兩者無疑是對莎翁有直接影響的作品。
本劇是莎士比亞完成的第十個劇本,仍然屬於莎翁早期的著作,劇中已隱約可見莎氏悲劇的雛型,強調運」(fortune)與「命」(nature)交織,構成悲劇的因果,例如「勞倫斯修士的信未曾送達羅密歐的手裡,而羅密歐則在衝動的性格下飲鴆自盡」等因為人物性格及命運的巧合導致的悲劇。從中看來,莎翁所寫的劇本架構雖然是依照前人的作品改編而成,但卻融入了大量莎士比亞特有的寫作手法及內涵,亦反映了16世紀時的價值觀,特別是在婚姻方面反映出清教徒重視神聖婚姻的傳統,在角色上強調個人意志等,使得本劇在浪漫時期特別受到作家的讚揚,如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濟慈(John Keats)等人都曾對本劇有極高的評價。但到了二十世紀,如卜瑞黎(A. C. Bradley)等批評家則傾向於認為,與莎翁晚期如《李爾王》、《馬克白》等作品相比,此劇顯得缺乏力量與深度,亦不夠成熟。雖然有褒有貶,但不能否認的是戲劇本身的情結,使本劇就算到了現代依然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也使許多改編以後的作品應運而生,包含舞台劇、電影、動畫等形式,這些不同時代呈現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在故事背後同時也象徵性別意識等價值觀的改變。因此,透過文本的比較,得以略窺十六世紀末與現代性別觀念上的差異。
  除了情節和人物之外,本劇的語言也特別受到重視。莎翁在這個時期偏好人物描寫和詩藝。當時盛行十四行詩,他也用這種修辭語言來表現表現戀人的心境。這種寫作方式包括誇飾(hyperbole)、機智言詞(witty conceit)、似是而非的譎辭(oxymoron)和反覆(repetition)等等,而其寫作內容則刻意表現出模糊、暗示和預言。也因此如此,所以劇中有些對話不像是在刻畫角色,反倒像是一段詩作。
「羅密歐與茱麗葉」一演出便甚得觀眾歡迎,但在1660年被人改為大團圓結局,被當時的學者評得體無完膚。當時的文人雅士Samuel Pepys (英國最著名的「日記作家」)寫到:「我一生所聽過最壞的戲,表現得也極糟。」之後這齣劇也因此在英國舞台上消失,要到約150年後再以原貌上演。到了現代,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
除了大團圓的結局以外,依照原劇本的劇情發展,這則故事也曾被改編成各種型式的作品,如白遼士的合唱交響曲(1839),古諾(Charles Gounod)的歌劇(1867),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序曲(1869、1870、1880),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的芭蕾舞劇,本劇被譽為史上藝術價值最高的經典舞劇,普羅高菲夫是20世紀最偉大的俄國作曲家,於1938年完成了三幕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算是眾多版本之佼佼者,而本片編舞:麥克米蘭爵士是第一位將複雜的人性糾結滲入舞蹈之中的大師,曾獲得戲劇界最重要的「勞倫斯奧立佛獎」的終身成就大賞,曾編製「睡美人」、「天鵝湖」等知名舞劇的他,以本片羅密歐與茱麗葉被譽為古典芭蕾的顛峰經典之作。另外也曾五度搬上銀幕,拍成電影(1908、1936、1954、1968、1996),其中又以1996年的電影版,最為現代學生所知,《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由好萊塢藝人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及克萊爾‧丹絲主演,於1997年柏林影展獲得多個獎項,導演以二十世紀MTV式的手法重新詮釋。另外,著名的音樂劇西城故事亦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2002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法國音樂劇也出現在舞台上,由Gerard Louvin作詞作曲,達米安薩爾格(Damien Sargue)、希西莉亞卡拉(Cecilia Cara)主演,除了主題歌曲與音樂優美浪漫動人之外,編曲部份,從古典樂到現代流行搖滾以及工業舞曲,細膩的編排讓聽眾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突兀;舞蹈也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講究的一部分,舞台場面浩大、燈光效果絢麗、超過三百套的華麗精緻服裝及造型配件,使得本劇被歐洲媒體譽為「21世紀最偉大流行歌劇」。


二、故事創新
在2002年的法文舞台劇中,以維洛那一曲開場:
你們以為自己見多識廣旅行萬里 飽覽群書再也沒什麼會讓你詫異歡迎來到 維洛那你相信人性本善因為人們譜出美麗歌曲如果我們的歌吸引你歡迎來到維洛那當然此處一如他方人們沒更壞也沒較好嘿!今晚你們來到這裡是出自錯誤還是偶然?身在維洛那 美麗的維洛那城裡的人們彼此憎恨雖想離開但終究留下這裡沒有王者風範這裡只有兩大家族互相角力無需選擇戰場因為陣營早已註定你在維洛那傳聞中的維洛那我們生命中流著仇恨的毒在血液裡沸騰當然我們的園中繁花綻放當然我們的女子貌美如花這兒看似人間天堂而我們的心卻在地獄裡遊蕩你在維洛那夜裡你安然入睡是因擁有愛與眷顧然而我們之間互不信任歡迎來到維洛那我們承蒙眾神賜福難逃一死但享長壽人人頭上一頂冠冕這就是維洛那當然此處一如他方人們沒更壞也沒更好嘿!今晚你來到這裡是出自錯誤還是偶然?你在維洛那美麗的維洛那城裡的人們彼此憎恨雖然想離開但終究留下這裡沒有王者風範這裡只有兩大家族互相角力你不用選擇戰場因為陣營早已註定你在維洛那傳言中的維洛那我們生命中流著仇恨的毒在血液裡沸騰當然我們的園中繁花綻放當然我們的女子貌美如花這兒看似人間天堂而我們的心卻在地獄裡遊蕩維洛那!美麗的維洛那城裡的人們彼此憎恨雖然想離開但終究留下這裡沒有王者風範只有兩大家族互相角力你不用選擇戰場因為陣營早已註定你在維洛那傳言中的維洛那我們生命中流著仇恨的毒宛如奔騰的血液當然我們的園中繁花綻放當然我們的女子貌美如花這兒看似人間天堂而我們的心卻在地獄裡遊蕩維洛那!維洛那!你在維洛那…
從場景跟歌詞內容來看,劇中場景與莎士比亞所寫的圓柱並沒有太多的差異,全劇故事發展的主軸仍然是卡布雷特與蒙特鳩兩大家族的鬥爭,蒙家的羅密歐在卡家舉辦的舞會上對茱麗葉一見鍾情,隨後羅密歐來到茱麗葉閨房外的陽台,兩人互吐愛意。由於兩家是宿敵,這對戀人便在勞倫斯神父的證婚下祕密結婚。後在一次爭鬥中,茱麗葉的表哥殺死了羅密歐的好友,而羅密歐為了復仇又殺死了茱麗葉的表哥,因此被放逐到曼多亞。此時茱麗葉的父親堅決主張她嫁給帕里斯伯爵,茱麗葉乃向神父求救。神父給她一種飲下後可使人假死的藥水,建議她服食此藥,等待羅密歐營救。茱麗葉聽從神父的話。但不明究理的羅密歐得知茱麗葉的死訊後,趕回維洛納,給茱麗葉最後一吻後服毒自盡。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已死,便也自殺身亡,兩家族得知事情經過後,決定化解彼此之間的宿仇。
莎翁所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一開始就以劇場的表演形式呈現。而舞台劇的表演形式受歡迎否與該時代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從上述「歡樂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不受到當時的歡迎,就可以略為窺見這種情況。此外,在沒有對情節做出太大改變的情況之下,以舞台劇方式呈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價值觀也不斷的改變,特別是加入現代的思想,也對劇中人物的呈現下過一番功夫。然而在劇中人物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皆很鮮明的情況下,又該從何探討這些觀念的差異?考量父母在劇中有較為明顯的轉變,透過與時代背景差異的結合,本文藉此文本與原版劇作中父母角色的比較,探尋現代性別意識的轉變。

三、父母角色呈現與時代價值觀
父母,在莎翁版本呈現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並沒有太多情感上的描述與鋪陳,因為在當時社會背景的框架之中,這個問題作者根本無力甚至於無心處理,這些情況都只是一種社會現象,而莎翁在此時所要做的只是完全呈現出這種社會上的現象,劇中人物的設定、角色的頭銜等,在十五、六世紀時都是重要的因素。父母有決定兒女婚姻的權力,甚至是控制家庭的權力,這些情況就當代而言是再正常不過,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卻會覺得是種詭異的情況。莎士比亞在本劇中要呈現的並不是一種壓迫,而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莎翁在劇中要呈現的重點反而只在悲劇上。不只是十五、六世紀,在十五世紀前這種情況都相當普遍,子女的婚姻對父母來說,是為了確保其地位財產。因此,假設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的確存在於十五、六世紀,又假設茱麗葉最終鼓起勇氣對父母說出與羅密歐的愛慕之情,就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兩人依舊不會有好的結局,只是又增添另一種形式的悲劇。
回到現代文本的角度來觀察以上的情況:
(一)抗議現狀的女性-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母
在莎翁原本的劇本之中,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母在丈夫爭鋒相對時有以下對丈夫的言談:
卡夫人:「柺杖柺杖!你為什麼要劍呢?」
……
蒙夫人:「不准你邁一步去尋仇。」
這些文具表現當時女性扮演的角色仍是充滿柔性,負責調停男人造成的紛爭。但除此之外並沒有進一步的性格表現與行動。反觀,。,。

在法文版的歌劇中,開場後第二幕就呈現了兩家夫人的合唱:
神 俯視一切吧 看看我們 看看你們自己從我們屋裡洩出一種毒氣 它叫做
恨 恨…像潛伏在心房的蛇恨 恨…你們藉此審視人 同時被批判 恨 恨…我看見你們眼中燃燒的怨火
恨 恨…它讓你們痛苦我恨 仇恨我坦言 我憎惡你們所作所為為何此城中人如此熱愛憎恨恨 恨…以父之名 以子之名恨 恨…逼迫我們做你們的同路人恨 恨…是勇氣盡失的懦夫恨 恨…是隱身於愛背後的陰影我厭惡聽到每個夜晚你們因誤解而互相詛咒你們甚至遺忘何謂歡愉把恨當成唯一的樂趣看看你們被恨籠罩看看你們 被這可憎的恨主宰看看你們 什麼也不是只是他手中的傀儡怎能因恨造成諸多罪惡與犧牲恨在你們的靈魂中作祟為何不聽聽女人的心聲恨恨恨…
利用強烈的手法,以女性主體表達對於家族相互敵視的抗議。當代呈現出來的女性角色已經不再似當初以男性為主體,在兩家男主人相遇,快要引起爭端時才扮演調停的角色,而是主動表達自己意願。依照出場順序安排也可以看出經由作曲者刻意安排,強調了兩家之母的重要性。
茱麗葉的母親,在莎翁劇中代表的是無力改變現狀的母親,對各種情況就是接受,並且遵行茱麗葉依照父親的要求。這種形象在法文音樂劇中,卻消失無蹤,茱麗葉的母親不再死板板的接受依竊加諸於身上的壓力與決定,反而用嘲諷、抗議的方式面對現況。從「茱麗葉你該結婚」一曲中就可完全看到這種傾向:
妳父親已不再愛我他的愛只存在於過去那時我們相識他締下婚盟他愛意滋長他殷殷渴望當他見到裸裎的我別假裝妳很驚訝我曾美麗無雙我曾美麗如妳
他眼中柔情滿溢只有我是唯一而當時間逝去愛情亦隨著消逝女人做著相同的夢愛得如火如荼茱麗葉 以妳的年紀是該考慮婚姻聽妳母親的話聽妳奶媽的話男人!
啊!男人男人是那麼脆弱他們完全不懂女人但我們原本就不容易被了解男人 我恨他們我卻愛慕他們妳與男人未曾有過瓜葛我知道 但我寧願他們有做過茱麗葉 聽妳媽媽的話多麼冠冕堂皇為了煙視媚行她什麼話都說得出來別相信她 她只是忌妒我是個好妻子對妳父親從一而終他知道女人是什麼生命太短暫生命太美好莫要形隻影單錯過神聖禮壇妳的禮服已準備好那正是我為妳縫製的我們是纖弱女流陷溺淚水之谷
妳該替我們報仇妳該走入婚姻
我求妳我也求妳
快!站起來 親愛的一、二、一、二…不 不 不!不是用腳尖踮然後行禮…很好!
生命太短暫生命太美好 莫要形隻影單錯過神聖禮壇有一天 妳會感謝我們妳該尋覓夫婿
「男人是那麼脆弱,他們完全不懂女人,但我們原本就不容易被了解」表現以半嘲諷的方式,對現狀有徹底的掌握。
另外特別有趣的一點,在原本莎翁的劇本中,羅密歐之母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說過的話少得可憐,對羅密歐也沒有太強烈的感情呈現,但到法文音樂劇中,卻成為有鮮明性格的角色,甚至取代羅密歐父親,活躍在整部音樂劇中。除了開場後第二曲的演唱,在茱麗葉的表哥被殺,領主出面調停時,羅密歐之母站到第一線,以一個大家長的角色與卡家據理力爭,並未因為是個女人而示弱。從歌詞中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茱麗葉之父:
怎樣的代價足以用來償還他的生命是怎樣的命運將落在招致死亡的人身上羅密歐之母:
我的兒子殺了人
但在場的你們皆知
是鐵豹先動手殺人大錯已經造成
但現在為了平息一切我必須信任你們
我必須知道實情羅密歐:
我向您發誓 我不願意發生這種事復仇不是我的本性但我卻報了仇當兄弟在我眼前死去我又如何能忍住衝動你們 你們互憎至深又怎麼能夠審判我們我們三人 都是你們的孩子是你們自己動手行凶我們只是默劇模仿著你們的罪行
喔!
怎樣的代價足以用來償還一個生命怎樣的命運將降臨在招此不幸的元兇身上
怎樣的代價足以用來償還他的生命怎樣的命運將降臨在招此不幸的元兇身上
大錯已經造成但現在為了平息一切我必須信任你們我必須知道
喔!怎樣的代價…
似乎是受到近代女性意識的影響,原本只扮演小角色,只表現對鬥爭無奈與傷感的母親,躍升成為一家之主,女性不再身處男性背後,而可以站在家族的頂端,與男性相對抗。

(二)父權背後的沉重
在莎翁的劇本中,父親代表了鐵一般的形象,作出的決定子女無權質疑,更無法更改。這些表現如同一開始的描述,十五世紀左右的父親並不顧慮子女的情感,這些狀況與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有關。小孩的死亡率高,導致父母對小孩並沒有太多的情感,甚至父母本身就不是因為愛而結合,婚姻代表的只有家族的利益。在這些背景之下,茱麗葉的父親在聽到女兒「不願意嫁給帕里斯伯爵」的言論後大為不滿,對茱麗葉拳腳相向、咆哮怒罵。當這些情況與社會背景相結合後,只會讓人為當時沉重的社會背景產生質疑,父權不過是反映社會的表現。
但在法文音樂劇中,茱麗葉之父在決定把茱麗葉嫁給帕里斯伯爵之後有一場獨白:
呵護一個女孩
珍惜一枚珍寶
她明眸似水
肌膚勝雪
呵護一個女孩
蛻變成一個女人
才華洋溢
天資聰慧的佳人
呵護一個女孩
心細如砂的女孩
她是天主的禮物
她是魔鬼的禮物
呵護一個女孩
這責任是一個罪行
而這犯罪者亦是受害者
呵護一個女孩
她是我的生命她是我的骨血
她是我孕育二十年的果實
我詛咒她所有的情人
她是我的生命她是我的骨血
我詛咒她所有的情人
呵護一個女孩小心翼翼
她為一個騙子打扮自己
呵護一個女孩我今後不再
像過去那般欺凌女子
呵護一個女孩
我恨男人和他們的眼神
我知道他們的技倆和勝算
當這一天到來會有個人
娶走我的女兒尊稱我「丈人」
從這天以迄永遠
我重重封鎖
我的心雙耳亦不再聽聞
呵護一個女孩繼續懷抱希望
相信在我死期來臨那日
她將帶著心底深處
相承薪傳之火
因為愛發出沉痛與不捨的吶喊
呵護一個女孩
此曲首先確立了父親的正面意圖,毫無疑問的是為了女兒著想而作出連自己都捨不得的決定。父親的立場也相當微妙,在身為父親的同時,亦察覺到自己的女兒是個女性。這種情況有何重要性?因為這象徵父親將現代的女性觀點投射到女兒身上,女兒是個可以被追求的、可以被誘惑的,因此女人並非是個無知又無用的存在。這首歌之所以可以感動人心,就因為這符合現代的價值觀與感情思想,這些質的轉換,都是跟著時代、權力、觀點而轉變。
從以上這些現代文本表現出的特質來看,毫無疑問的強調了父母的情感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情感。但這些現象的出現,與現代改編有直接而密切的關係。現代的改寫方是有利有弊,編劇放棄了莎翁時代的社會背景,反而將整部戲劇抽離社會背景的影響,強調的是戲劇本身的美感,同時也就加入父母人格的刻畫,原本傳統的父權與母權,也就在此劇中有了新的突破,更呈現出現代嶄新的父母親形象。

四、結論
從以上看來,此新文本代表的不只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延續,更是一種新的創新。雖然使用了莎翁的故事,但編劇卻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拿掉了莎翁強調的社會背景,這些細節的修正,帶入了現代的價值觀,劇中所有的人物做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用意。保留了劇情的邏輯,卻加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價值觀,其中性別價值的轉換更是受到重視的一部分。這些性別價值的意義,與時代背景完全相連結,性別價值不只是性別價值,影響性別的也不只是性別,性別是普世價值中的一環,並非單一存在,否則這些細節的呈現不可能能夠感動世人。透過理解性別價值觀,我們不只可以探討性別本身的問題,更可以透過性別來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甚至是追朔並了解莎士比亞生存的時代社會。

五、參考資料
1.莎士比亞Shakespeare,William,《羅密歐與茱麗葉》,(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7)。2.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270&db=big5&q=%C3%B9%B1%4B%BC%DA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3.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te de la Haine a l’Amour 2DVD),有象出版,2006。
4. 賴美秀,《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台北:賴美秀,199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