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Cybergender 網路性別意識

指導老師: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葉承儒 東海大學資管系二年級

劉孟潔 東海大學統計系二年級

郭雯儀 東海大學統計系二年級


目錄

. 研究源起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範圍

. 理論架構

(一)性與性別

(二)性別認同

(三)性別特質

(四)性別扮演

(五)網路與性別

.調查與結論

後記

附錄A-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表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英文書目

網路資料

. 研究源起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網路逐漸普及,台灣經常上網人口1199712月的166萬,成長到20079月的10002。台灣12歲以上民眾曾使用網路人口的比例,由20037月的57.23%,成長到20071月的67.77%3顯示了使用網路的人口逐漸攀升。

隨著形形色色的網路服務相應而生,伴隨著網路使用人口的成長70年代開始發展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80年代誕生的E-Mail4IRC(Internet Relay Chat)5 Newsgroup6,到90年代萌芽的WWW(World Wide Web),網路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也從一開始為了防護戰爭造成通訊中斷的軍事用途,發展到了分享學術資源的教育用途,演化成為現在的娛樂、社交功能兼備的民生用途。

1991年,第一個圖形介面的MMORPG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7 Neverwinter Night開始營運。1993年,第一個網頁瀏覽器Mosaic 誕生,19958月以Netscape為名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8。同年,首批電子商務網站之一的Amazon.com成立,入口網站Yahoo!誕生。1998Google成立,並於1999年開始提供搜尋引擎的服務。20042月,社交網站Facebook上線,同年年底成長到了超過100萬名會員。到了200712月,已經擁有超過5,800萬名活動會員9200710月微軟以24,600萬美元買下1.6%的股權。10由以上資料可見,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網路扮演的角色已非其他媒體所能比擬,人們對網路的依賴也越來越深。

隨著技術的演進、新服務的推陳出新,網路從早期單純傳遞資料的媒介,成為交換資訊的媒介,又漸漸的演化成為社交的媒介。使得人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真實身分」與他人進行互動外,藉由網路的匿名特性,人們也產生了使用「虛擬身分」與他人進行互動的行為。不論是從單純的網路聊天室,還是各種日趨複雜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11OLG(On-Line Game),人們藉由參與這些虛擬社群,可以暫時卸除在現實社會中的既定枷鎖,替自己的人格帶來更多元的發展。

人們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會有不同人格特質的呈現,如同在學校裡的乖學生,不一定是家裡的乖孩子;辦公室裡認真負責的好同事,在家中不見得是個負責任的好丈夫;教室裡沉默木訥的內向同學,說不定是在網路上妙語如珠的人氣部落格作家。藉由「虛擬身分」在網路產生的「虛擬社群」這個社會環境中,人們呈現出的個性會和利用「真實身分」在「現實社群」這個社會環境中,產生哪些差異?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又是什麼?

人們對環境的回饋方式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對性別的認同,當個男人應該如何表現,當個女人又該如何表現。人們除了與生據來先天性徵(Sex)上的差異,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產生的性別(Gender)意識有著更強大的影響力。但是,人們對自己被賦予的性別角色滿意嗎?在現實與虛擬的社會情境交錯間,人們是不是可以藉由這個躲在螢幕鍵盤後方,單純的由文字符碼產生的文本溝通,在溝通對象還未預設性別立場時,找到更適合自己扮演的性別角色?對現實社會來說,人們對自我性別的認知,與社會對人們性別表現預期的落差,是不是代表一種性別偏見呢?

)研究方法

採用了Bem Sex-Role Inventory(BSRI)刻板印象中的性別特質,來檢視人們在透過網路情境中,所呈現性別特質趨向與現實生活中的差異。研究當中的調查數據,為使用網路問卷(附錄A)針對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及統計學系學生調查而來。

)研究範圍

因為時間及成本因素,本次報告中問卷調查的統計數字來源,僅來自於對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及統計學系學生進行的開放性網路問卷調查因此本報告中所呈現的數據,僅限於描述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及統計學系同學的網路使用態度,並不打算也不適用於對其他社群的推論。



. 理論架構

(一)性與性別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探索自己,努力的想知道自己是誰,也就是開始發展自我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或稱為自我定義,包括了如何將自我概念化,和作自我評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歸類為「男性」或「女性」。性或性別通常是指同一件事,但我們依據其他人說法,以性代表生物的特質,代表根據基因所發展出來的概念,特指解剖學和生理上的差異。性別則是指除了生理特徵以外的性特質,也就是社會文化所規範的兩性角色、行為、喜好和其他的特質(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二)性別認同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性別認同,我們會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除了部份的例外,大部分人的性別認同和他的生物性別是一致的(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Bem, Sandra L. 曾提出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他認為孩子具有一般性的基礎,而能依據文化對不同性別所定義的行為,組織與自己性別有關的訊息。一但孩子學會將男孩或女孩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後,孩子即開始學習與這個標籤一致的行為(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人們從所接觸到的環境學習到與性別有關的事情,而當人們做符合被認定的性別該有的行為,就會受到鼓勵,反之,則會遭到負面的對待。就像當一個男孩子拿起布玩偶,可能就會遭到數落與譏笑;當一個女孩子表示想學習空手道,可能就會遭到告誡。在其他方面,從衣著到髮型,從談吐到舉手投足,無一不受到環境既定的性別期待所影響。

雖然人們不一定完全認同這些性別角色,但是也都清楚知道哪些行為是適合的,而哪些行為又是不適合的性別角色(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三)性別特質

Bem追隨1960年代KaganKohlberg的研究,認為許多人都同時具備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刻板角色。某些對性別角色有高度刻板印象的人,他們會被鼓勵表現出由文化中學習並內化的的刻板角色,會刻意壓抑任何不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以避免與窄化的自我性別認同衝突(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事實上,許多人同時擁有高度的男性和女性的性別特質,例如具有高度競爭性,但又非常體貼他人的需要,而被認為是心理上的雌雄同體,具有傳統的男性和女性的行為特質。Bem為了測量性別的相關特質,並且建立了一個理論,她發展了一套性別角色調查表(Bem Sex-Role Inventory)(1)。最後這個量表包含了60個題目:20個男性特質,20個女性特質,以及20個中性特質。當人們回答完這60個題目後,依據回答者答案的差異,可被分為男性、女性、男女性、女男性、中性、或無法分辨等6類性別認同。(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1BSRI(資料來源: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男性刻板角色

女性刻板角色

喜歡扮演領導者

感性的

積極的

喜悅的

有野心的

孩子氣的

善分析的

富同情心的

自我肯定的

較少使用敵意的語氣

喜歡運動

渴望撫平創傷的心靈

喜歡競爭

女性化的

為自己辯護

善變的

控制慾

溫馴的

較有力的

易受騙的

有領導能力

喜愛小孩子的

獨立

忠誠的

個人主義強

對他人的需要較敏感

容易做決定

害羞

男性化的

語氣輕柔

自我依賴的

好憐憫

自我滿足的

溫柔

強烈的個人色彩

善解人意

願意負責

溫暖

願意嘗試冒險

讓步的

依據當時的研究樣本發現,僅有30%的男性維持完全的的男性性別認同,也有同樣比例的女性維持完全的女性性別認同。而其餘的人則是跨性別或無區分的性別認同(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1997;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

(四)性別扮演

巴勒(J. Butler)以為,「扮演」(performativity)存在於規範的重複(consists in a reiteration of norms),所以她強調「性別」乃是在特定的權利脈絡裡,被重複的援引與表演出來(Butler1993:234)。故巴勒強調,「性別」並非指個人「是」什麼,而是描述個人「做」的事(Butler1990141Lioyd199812。為了說明人如何「做」性別(doing gender),巴勒提出了「扮演理論」。她指出,「性別」的獲得,乃是個人將「性」所暗藏的一套規範,在日常生活中以世俗且公開的方式「表演」(或「做」)出來。巴勒以「反串」(drag)來檢是她的理論。她認為「反串」涉及三個面向,分別是身體的性、性別認同與性別表演。(林宇玲,2002p.305)。

以男扮女裝為例,表演者是「男性性徵」,他的性別認同是「男性」(在此假設其性別認同與性徵一致),而他的性別扮演是「女性」。在扮演的過程中,一個擁有男性身體的表演者,必須停止「援引」異性戀文化對男性位置的規範,然後盡力去想像與模仿「另一個」性別。透過性別認同的想像機制,男扮女裝者最後才能成功轉變為社會所期望看到的「女人」(林宇玲,2002p.306)。

(五)網路與性別

網路空間是一個「去除形體化」(disembodied)的場域(Stone1999911)。當物質身體缺席時,身體/自我、性/性別原有的表達關係也受到挑戰。透過電腦科技的仲介,自我脫離了身體,住進符號交換的體系之內;性別則擺脫了性徵的束縛,成為鍵盤下的產物。自我、性別,甚至身體,在「去除形體化」的同時,也都重新被「再形體化」(re-embodied)(林宇玲,2002p.299)。

在以文字為基礎的網路空間中(先排除聲音與視訊的傳遞),互動主要是透過暱稱(nickname)、文字、符號(如ASCII13表情符號等)的傳遞來互相認識。這些由文字所組成的文本就像「面具」一樣,掩飾了個人的真實身分。B.Danet稱此為「文本式的喬裝」(textual masquerade)(Danet199814

然而,這表示網路沒有著性別的偏見嗎?網路是個去性化的空間嗎?答案是否定的。網路上的性別意識終究只是帶來性徵與性別的脫鉤,但人們仍然期待男性該有著男性的表演(或表現),女性該有著女性的表演(或表現)。在人們經由猜測、詢問,賦予某角色一個既定的性別後,人們又回到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然後對此角色的行為有著相當於此性別的期待。

.調查與結論

在現實社會中,從人們由從小對自我的性別認同開始,發展出符合社會認同的性別特質,然而人們或許對自我產生質疑,生為男性難道就該熱愛與人競爭?難道就該富有冒險犯難的精神?而生為女性難道就該溫柔體貼?難道就不該展現強烈的個人色彩?

部分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勇於呈現不符合傳統刻板性別特質的一面,但部分人們仍然會盡可能去符合社會的期望,這就造成了心理上的壓抑。而這種壓抑就必須轉向另一個可以輕鬆、安全的展現自我的情境來傾洩。

這就如同一個男人可能不願意在公眾面前展現溫柔、感性的一面,而轉而在另一個可以讓他自由表現這些特質的地方展現,如家庭。舉例來說,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在公私生活中的行徑完全不一,兩者之間甚少有相似之處。私底下的卡內基強烈信奉工作上忽視的價值理念,還曾為文「貶抑金錢崇拜心態」,並稱頌勞工組織可以發揮正面的力量。然而商場上的他卻贊成不擇手段,包括使用暴力,禁止自己的工廠組成工會,也始終維持及低工資,自己做想超高利潤。卡內基在私生活中視個崇尚人文的自由派,雅好文學與哲學;在商場上則是工會打擊者和冷血企業家(Daisy Wademan2004;譚家瑜譯,2004)。

根據我們這次的調查數據15顯示,22.58%的女性在參與虛擬社群時的態度,呈現出比現實生活中更積極、更想領導社群發展、更想引導話題方向、更果斷的做出決定等態度,即較傾向於男性的刻板角色,而只有5.56%的男性呈現這種傾向。而有13.89%的男性在參與虛擬社群時的態度,呈現傾向於女性的刻板角色,而只有3.23%女性呈現這種傾向16。換句話說,在網路空間中,有13.89%的男性完全呈現更女性的一面,而有22.58%女性完全呈現了更男性的一面。

我們推測,這是因為受到性徵帶來的性別期望壓抑,而導致部份個人特質無法完全呈現的部分,轉而在網路這個不被性徵帶來的性別期望束縛的空間展現。我們認為以佛洛依德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17中的轉移(displacement18,可以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而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17%,我們認為,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刻板性別印象的壓抑高過於男性,即女性承受較大的性別偏見。

就單一問題的傾向而言,仍有這種倒置的狀況,但較不明顯。在<問題六>:『請問當您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是否會比現實生活中更想掌握話題的方向?』,傾向更想掌握的女性有50%,而男性有35.4%19。<問題七>:『請問當您在網路上參與討論時,有人與您意見相左,您會採取相對於現實生活更積極的態度捍衛您的論點嗎?』,傾向更積極的女性有41.67%,而男性有35.48%20。<問題八>:『相對於參與現實生活中的社群活動,當您參與虛擬社群時,您是否會更想取得對整體社群的影響力?』,傾向想掌握的女性有33.33%,男性有25.81%21。<問題九>:『您覺得當您參與網路上的議題時,比現實生活中更優柔寡斷嗎?』,傾向果斷的女性有72.22%,男性有70.97%22。這仍然與我們上述的推論相符。

這部分的數據使我們發現,男性與女性態度的差異其實並不太明顯,沒有大幅傾斜的現象。或許可以視為社會更趨向中性的一個指標。

1. 兩性在網路呈現的性別傾向

2. 問題六的傾向分佈

3. 問題七的傾向分佈

4. 問題八的傾向分佈

5. 問題九的傾向分佈

後記

對於本次調查的數據,<問題九>中呈現的數據異於前三題的分佈,有約70%的男性及女性都呈現出『傾向果斷做出決定』的態度,與前三題的分佈不論男女性都 『傾向不積極』『傾向不想掌握話題』『傾向不想引領社群發展方向』相反,這差異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或許可以解釋為,在虛擬空間做出決定所需承擔的風險較現實中來的低,所以較容易果斷的做出抉擇?

對於<問題五>:您平均一天參與網路社群活動的時間約為?(包括參與特定討論區、參與聊天室、回覆Blog留言、網路遊戲...) 這個問題呈現的網路社群參與的輕重程度指標,在本報告中並沒有將之列入分析的參數。但我們推測,若將使用者族群區分為三種使用程度再進行分析,也許可以取得進一步的資訊。但礙於時間、技術等的考量,沒辦法做進一步的處理。


附錄A-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表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臺北市:華之鳳科技。

社會心理學(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年)

記得你是誰(譚家瑜譯)(2004)。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4年)

英文書目

Butler, J.(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and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1993). Bodies That Matter. Londonand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anet, B.(1998). “Text as mask: gender, play and the performance on the Internet,” in S.G. Jones(Ed.), Cybersociety 2.0: 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pp129-158). Thousand Oaks: Sage.

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1997). Social Psychology.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網路資料

2007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2007,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85

200701月網路使用調查」(2007),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c.pdf

Microsoft gets a piece of Facebook http://money.cnn.com/2007/10/24/technology/msft_facebook/index.htm


註解

1本調查之經常上網人口定義為每季末於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處有登錄網路帳號且仍在使用中之用戶。

2資料來源:「2007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民96),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85

3資料來源:200701月網路使用調查」(民96),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c.pdf

4此處指使用SMTP當傳輸協定的E-Mail

5IRC是一種通過網路的即時聊天方式。

6Newsgroup是一個用於存放用戶所發表資訊空間。它通常是一個討論組。

7MMORPG是一種可供多人連線的電腦角色扮演遊戲,能讓大量玩家在同一個虛擬世界中遊戲

8IPO企業首次公開向市場上投資人出售股票以募集營運資金。

9來源:http://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statistics

10Microsoft gets a piece of Facebook來源:http://money.cnn.com/2007/10/24/technology/msft_facebook/index.htm

11SNS為一群擁有相似興趣或相似背景的群眾,利用網路來發展或鞏固社交行為包含但不限於虛擬身分的互動。大部分SNS都會提供許多方式讓使用者進行互動,像是聊天、分享檔案、部落格、建立討論群組......等等。

12 轉引自:網路與性別,林宇玲,2002

13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互換標準代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它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它是現今最通用的單位元組編碼系統,並等同於國際標準ISO 646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SCII%E8%89%BA%E6%9C%AF&variant=zh-tw

14轉引自:網路與性別,林宇玲,2002 : p.300

15本次問卷回收67份,來自女性受訪者的回覆有36份。來自男性受訪者的回覆有31份。

16請參考圖1.

17佛洛伊德認為,當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人們就會產生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來保護自己。佛洛伊德共提出八種防衛機制。

18轉移到比較不具威脅的事物。就像父親在工作場所受到主管打壓,但卻對主管無可奈何,回家後以打壓孩子來發洩。此處則因現實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無法動搖,即轉移到可以自由表演的網路空間。

19請參考圖2.

20請參考圖3.

21請參考圖4.

22請參考圖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