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2A吳育綺 954001
指導老師:許建崑 老師
前言:
兩性的議題在現在的社會中已倍受重視,隨處可聽見高喊著「兩性平等」的口號。但兩性真的平等嗎?一樣的學歷出身、相似的工作,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2005)顯示女性的平均薪資要比男性還低,在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女性薪資僅達男性的46%。但社會學者認為因為男女的身體構造不同,根本不可能達到男女平等,但是我們認為,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指男女受到的基本權益要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在一方面,隨著男性與女性的議題出現,再加上社會風氣逐漸的開放,夾雜在兩性之間的灰色地帶─同性戀也逐漸的被社會大眾所討論。在另一方面,時代創造了機會,在近代社會裡,女性主義抬頭導致女同性戀的關係也受到重視。
身處於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聽到越來越多人承認自己的性向,其中不缺乏女同性戀。再加上,前一陣子,在台灣由周美玲所主導的電影「刺青」。讓我們很想去探討有關女同性戀方面的領域。
在《黑色蕾絲》中提到,女同性戀多半是處於社會黑暗的角落中。我們主要想探討的是有關女同性戀生成的背景。我們選擇用「闇」,是因為我們覺得“闇”是ㄧ種過程,女性受到環境的壓迫內心逐漸地變黑暗,而她們在黑暗中尋找一個可以讓她們互相寄托的出口,才形成了 “酷兒”。
女同性戀的形成分成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前者為遺傳後者由社會背景、家庭、文化等因素構成再加上女性自身的意識。
研究限制:
女同性戀的形成是多變且複雜的,有很多種原因形成。而礙於篇幅與時間的考量所以只討論在什麼環境和心理因素下形成女同性戀的原因。
第一節 何謂同性戀
大眾對同性戀的定義很多元,有些人認為只要跟同性友人過於親密就是同性戀者,也有些人覺得要與同性發生性關係才能算是同性戀者。在學術上,學者對同性戀所下的定義又分為狹義與廣義。廣義為只要一個人選擇同性為伴侶的人即為同性戀;狹義則以金賽博士的論述為代表,他指出:「同性戀者是指ㄧ個曾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肉體上接觸的人。」根據金賽博士的研究報告指出,人的性行為取向共分為零到六級。他認為每個人不只是完全的異性或同性戀者。
第二節 先天因素─遺傳
在Dean H. Hamer實驗上中指出,同性戀的形成有可能是來自性聯遺傳。在J. M. Bailey和J. C. Pillard實驗中指出,雙胞胎同性戀比例較非雙胞胎同性戀者的比例高。也有人認為,在母親受孕時,染色體有所缺陷。在生物學家高德施密特(Goldschmidt)的理論中提到,男同性戀是女性基因型,只是在表現型上呈現部分男性化;而女同性戀者亦是相同解釋。但是目前這些實驗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是否正確。
第三節 後天因素─諸多背景(以女同性戀者為例)
一、社會背景
一方面,以現在普遍的社會而言,男女還是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像我們在前言中所提到的薪資問題就是其中一種。在所有不平等的環境下,其中有一個產物是最令我們覺得有討論的空間─「女娼」。有些人直覺就會反射出那是一種低下、不潔的工作,我們想敘論的是為什麼會有女娼這種行業產生,而它又和女同性戀有什麼關係?女性從事性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被逼良為娼,有些則為生活所迫,也有些是貪圖享樂者。而她們往往處於社會的黑暗角落,被強迫從事性行為。她們將會產生對人性、社會的失落感,彼此間互相慰藉,互舔傷口。她們的注意力移轉到與她們有相同經驗的同性身上,因為只有與和她們有過相同經驗的人,才知道她們真正寄望的是什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性戀。但這種同性戀,並不是主動性發生,它是一種經由被迫的環境下,所產生的「被迫性」性行為。
在另一方面,並非由於環境本身不平等所造就的同性戀。她們往往是因為團體中缺乏異性伴侶所致,例如:住校學生、修道院、軍隊、水手、監獄等等,因而出現同性行為。在摩里斯 (T. P. Morris)和勒岱 (R. M. Lette)的囚犯研究中可以發現,某些囚犯的同性戀型為發展會經歷好幾個階段:先是帶著異性戀幻想的自慰,然後是帶著與同性做愛的幻想,再是偶發同性戀行為,接著習慣性的同性戀行為,最後完全以同性戀為目的,不在尋求異性戀了。
二、家庭背景
有人說:「一個人的一生中,影響其最大的就是家庭。」
一方面,在大部份家庭中,其有三個心理因素基礎:家庭中的心理平衡、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子女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太過偏頗。再其之下再分成三個方向:出生性別、母親的年齡、兄弟姐妹的數目和她們的性別。在史拉特的實驗中,同性戀幾乎都是年齡較大母親時所生的最小孩子,女同性戀者的母親平均年齡為三十‧三歲,但一般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七歲。但母親年齡的這個論述並無法有效被證實,在其他研究者的實驗中,並無發現母親年齡與同性戀者的關係成正比,所以我們只能說有某些可能性的相關。
在這三個方向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兄弟姐妹的數目和她們的性別。戴歐朗的實驗中指出,同性戀者的兄弟數目比姐妹還多,每一百個姐妹相對於一百二十點一個兄弟(對照的參考人口兄弟數目為一百零六)。之中最令人直得注意的是,戴歐朗指出在童年時期有性別倒錯症候群的同性戀者,擁有的兄弟數目值大多偏低。這與高德施密特的理論相映證。
家庭發生變故常是同性發生的一個因素。馬登森拿生(Martensen Larsen)發現,男同性戀者在十五歲以前失去父親的情形是異性戀者的四倍。薩吉爾和羅賓斯也指出,在十五歲以前不管是因死亡或是離異而失去父或母的情形,男同性戀者中有35%,女同性戀者中有46%(在男女異性戀者則為12%和7%)。而在女同性戀者中,家庭變故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父母離婚。如此認知的學者描述這種家庭氣氛經常沉浸在爭吵、酗酒、暴力中。
另一方面,在某些家庭下生長的同性戀者,對父母的態度偏愛亦有很大的差異。在女同性戀者方面,薩吉爾和羅賓斯指出,53%的女同性戀者認為母親在家庭中具有主導性,而女異性戀者只有27%。畢伯把這種「特定三角體系」的關係下歸納出一套新觀念:「『傳統』的同性戀三角結構是,母親表現出一種強烈親密性的壓迫情感,她在家中扮演主導角色,而對丈夫顯現了壓抑及貶抑的態度(做父親的則對兒子情感淡漠),這些表現會達到仇視的地步。在這麼一種雙親關係之下,孩子變成同性戀者或發展出這方面嚴重問題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三、文化背景
以美國而言,其社會風氣的開放、社會運動的普及,是大家的第一印象。更甚其在對同性戀者的權利追求上更是眾所皆知的,例如:在2003年麻州成為美國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州。在象徵美國文化發源地的好萊塢,同時也是個同性戀熱園,尤其以西好萊塢的市議會中,就有一半以上的議席被「圈內人」所掌握。最令人注目的是,其獨立之後,第一位市長不僅是女性而且還是位同性戀者。同性戀者數目會在美國有激增的現象,有學者把它歸為是不僅僅是社會風氣的開放、社會運動的普及、民主制度的普及以及同性戀者爭取自身的權益,然而婚姻制度的頻頻出現危機和獨身主義的盛行,也是造成同性戀人口的大幅成長的原因。據統計,在六十年代之前,美國男性單身人口佔全國的比率是8%,近些年來,終生抱獨身主義者即佔7%,在加上婚姻失敗後未再結婚的獨身漢有9%,兩者之合即是之前的一倍了。單身主義者激增的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原因為:女權的高漲,相對的也影響到男性的地位。在此環境下,單身主義者也樂於走入同性的世界。
相較於女權先進的美國,日本女權思想較為受到束縛。在日本「大男人主義」下,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仍影響著日本現代的社會,這也常常是造成許多夫妻衝突的地方。造成日本近幾年來離婚率攀升,而婦女離婚後也極少集著想再婚,再加上一些專供婦女排遣場所迅速崛起,導致女同性戀的增加。
第四節 心理因素─女性自身意識
就心理層面的探究我們引用了佛洛伊德的論述。佛洛伊德在探討女同性戀產生的心理因素時,首先引述了女性特質的心理層面。
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其實是每一個人在正常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就「伊底帕斯」一詞出處來自於古希臘悲劇,原始的劇情是弒父、娶母。佛洛依德在引用此劇,將它定義為男孩「戀母+恨父」並發展出後來眾人皆知的「伊底帕斯情結」。但是在現實上也很少是單純的「戀母+恨父」,如同佛洛依德自己所指出,「戀母+恨父」的說法只是一種簡化其中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把「伊底帕斯情結」簡單想成「戀母+恨父」,而女性就一定是「戀父+恨母」嗎? 佛洛依德否認了此觀點,他認為女孩仍有複雜版的伊底帕斯情結。因為不論男女在嬰兒時期,母親不僅是溫情的來源,而且是己身之出處(雖說可能都只是模模糊糊的知道);因此對嬰兒來說,「回到媽媽身體裡」會出現一個「回到以前那個溫暖、平靜祥和的洞穴裡」強而有力的想像。所以只能說「伊底帕斯情結」,就是幼童會對異性的父母產生性愛幻想的戀母或戀父情結,描繪了兒童在三角關係中的處境。
而女性在轉變成擁有女性特質的過程又分三個階段:前伊底帕斯時期→伊底帕斯時期→伊底帕斯時期消除。女孩是如何拋棄母親而以父親取代;又是如何達成伊底帕斯時期呢?首先女性在幼童期是依戀於母親的,在無意間看到了男孩的性器官,發現自己沒有而在最原始的心理瞬間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跟判斷「她看到了陰莖,並且知道自己沒有,所以她想要有」產生了「陰莖妒羨」(Penis Envy),陰莖嫉羨也從「閹割焦慮」而來:「他有小雞雞,為什麼我沒有?」當然以成人的觀點會說「可以說是女孩的陰道也很特別,還有陰蒂、陰唇、子宮、卵巢等等,女生才是多采多姿……」這些話在大人的世界當然很有道理,但這並非兒童的邏輯。對兒童來說,看得見的遠比看不見的重要。她發現媽媽也沒有而爸爸卻有,最後女孩對母親有了埋怨和不滿,這成為解開女孩與母親愛之客體的關係的方式,轉而把從母親的愛轉移到父親身上,視父親為愛之客體而由「陰莖妒羨」轉至「生育」,進入了伊底帕斯時期。之後便由對父親的愛轉至對男性的愛,伊底帕斯時期宣告消滅而終點即為女性特質。
而男性轉變為擁有男性特質跟女性一樣有三個階段:前伊底帕斯時期→伊底帕斯時期→伊底帕斯時期消除。在這作簡短的描述,在前伊底帕斯時期是依出聲對母親的依戀,而後加上了對父親的仇視進入了伊底帕斯時期。最後當小男孩發現母親或女性沒有陰莖的事實後,開始感受到被閹割的威脅,他害怕如果持續愛戀著母親,就會被父親以同樣的手法閹割而失去陰莖,因此轉而對原本敵視的父親產生認同,更進一步的放棄及鄙視欠缺陽具的母親。
而佛洛伊德認為女同性戀的產生就在於:相對於男性因為害怕閹割的恐懼而使伊底帕斯時期較輕易的解除。女性常停留在前伊底帕斯時期與母親的關係,使邁入伊底帕斯時期需要很長的時間,更常在前伊底帕斯時期與伊底帕斯時期做徘徊,而且不能保證在邁入伊底帕斯時期就一定是完全轉向父親,她有可能對母親仍然有所依戀,因此只要伊底帕斯時期尚未消除女性還有很多機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回到了原點,更別說是伊底帕斯時期解除。因此只要在尚未解除的這段期間中,如果受到某種壓迫亦或是在精神上極大的挫折時,就造成巨大的反轉,否認了自身的女性特質轉變成”男人”,形成了同性戀。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像是凱倫‧霍妮(Karen Homey)所主張的「子宮嫉妒(womb envy)」,反過來認為小男孩會對於產生小孩的子宮產生嫉妒,克萊恩又重新解釋了伊底帕斯時期等。其實佛洛伊德自己也說過:「人類的心理發展是複雜無窮的,而女性又比男性還要多變化;即使我畢生投入對精神分析的研究,但是我仍然不知”女性”究竟是何物。」的確,每個所遭遇的事都有所不同,心靈的發展也都因人而異,難道每ㄧ個女性在幼童時都一定具有戀父情結嗎?在此我可以大膽的說:「不一定」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每個人心路歷程不同發展出來的心理狀態也就不同。而我們用最簡易也是最初始的理論去解釋女同性戀的心理因素,讓大家能夠對女同性戀的生成有初步的認識。
我們引用了佛洛伊德《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中的案例,其實佛洛伊德曾經治療過一位年僅18歲的女性,出身於一個具有相當地位家庭。在她小時就比較過哥哥的性器官和自己的,留給她強烈的印象而在13~14歲開始對小男孩展現一種溫柔,懷抱著想成為母親和擁有一個小孩的強烈渴望,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陰莖妒羨」轉至「生育」,進入了伊底帕斯時期。然而不幸的是那女孩的母親擁有精神官能症,並且在她16歲時生下了一個男孩。女孩把熱情的溫柔全給了她的母親(因為此時女孩渴望著小孩),然而母親卻認為她是一個強競的對手,覺得她會跟自己搶老公,因此相對於女孩的熱情,母親顯得冷漠與苛刻。這樣的行為促使女兒在伊底帕斯下承受巨大的失望,她只是迷戀父親想要有一個孩子而已,為什麼卻不被允許呢?因此她挾帶恨意與忿念否認了她想要一個孩子的願望、對男人的愛和女性特質的角色,反轉變成了男人形成了女同性戀
請注意!女孩尚未經歷伊底帕斯時期消除,雖然她已經歷從「陰莖妒羨」轉至「生育」,但是在她母親生下男孩的同時產生再度輕羨母親卻又迷戀父親的情況,使她在前伊底帕斯時期→伊底帕斯時期之間的混合,再加上母親的衝擊而使她反轉無法達到伊底帕斯的終點─女性特質。
這個案例成功解釋了佛洛伊德的理論,證實女同性戀乃由發展女性特質中受到外部的挫折與創傷導致反轉。
第五節 《刺青》
《刺青》的故事在描述一位女刺青師傅竹子(梁洛施飾演)與視訊女郎小綠(楊丞琳飾演),如何從過往各自破碎的記憶與創傷中,歷經毀滅與重生,最後認定彼此為最終情感歸屬的動人故事。
小綠白天是清純大學生,夜晚則是色情網站的視訊女郎,竹子的弟弟(沈建宏飾演)是竹子傷痛記憶的源頭,因受驚於父親在地震中僅留下的刺青手臂而患有「解離症」,手臂上的刺青「彼岸花」傳說是開在地獄陰間的道路兩旁,竹子想盡辦法將它刺在身上以取代父親角色;而喜歡唱著「茉莉花」的小綠天真純潔,善於在視訊面前裝扮演出,現實生活中的她將如何「扮演」,藉以打開暗戀對象─竹子陰鬱冷酷的心房。
在這部電影中,周美玲並沒有拍攝出為什麼竹子在一開始就是同性戀,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明為什麼竹子性向形成的原因,可以討論的是再竹子高中的時候不但就是一個女同性戀還有一個”女朋友”,而在與”女朋友”發生關係至一半時,發生了大地震使得竹子的父親因為救弟弟而死亡,面對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而導致的悲劇,最後竹子決定抑制自己的傾向,專心照顧她弟弟,而在遇到小綠強烈的愛之下,終於決定正視自己的性向回歸原本。
對於小綠,我們覺得她在小時候被母親遺棄導致她心理受創,但在內心深處是渴望被愛的,所以一開始在小時候會用一些玩具跟他們對話,幻想著自己是身處在美滿的家庭之中。而在長大之後擔任視訊女郎讓自己受到他人的注目雖然它們之間只是金錢上的往來,但小綠卻因為這種方式而感到滿足。因為這種說法我們覺得在劇情中才會有警官這個角色─ 一個發自內心願意去關心她的人。
在之後她遇上了竹子,或許是因為小時候她和竹子的第一次見面帶給她溫暖與關懷,所以令她印像很深刻,導致在長大之後她很想跟竹子再相認。在刺青店裡的竹子和她在視訊裡誤認的竹子(其實是關心她的警官)都給小綠帶來關懷,使小綠的愛情觀寄託在竹子身上。在家庭中受挫又遇到一位女性真正的關懷她,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所以小綠最後變成了同性戀。
在這個電影中,發生了2次地震代表著女同性戀在當時的社會下所面臨的心理調適。第1次代表著在當時社會強烈壓抑下心靈的崩壞,他們只能選擇壓抑自己,就像竹子壓抑自己專心照顧弟弟是一樣的。第2次地震,代表時代的演進她們終能坦然面對自己是女同性戀,不在逃避。
第六節 參考書目
《同性戀者的愛與性》 彭懷真主稿 洞察出版社 初版
《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 佛洛伊德著 劉慧卿、楊明敏 譯 心靈工坊 初版
《黑色蕾絲》 汪成華著 號角出版社 初版
《同性戀》 Jacques Corraze著 陳浩譯 遠流出版公司 初版
2 則留言:
願意理解同志是好事,值得鼓勵;不過,這篇小報告,問題很多,如:
參考書目過於老舊、偏頗,且出發點帶有病理學式的偷窺感,羅列同志形成的原因,本身就無意義,因為每一項都可以被推翻(除非對「定義」背後的異性戀霸權加以分析)甚至「兩性平等」這句話,已排除了其他性別的人,誰說性別只有兩種呢?
書目上,建議參考:
張娟芬的《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
台大女同性戀社的《我們是女同性戀》;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柯采新《同女出走》;許佑生、紀大偉《揚起彩虹旗》;以及張小虹、趙彥寧、何春蕤等人的書籍,這些著作立論深刻、文筆誠懇、見解中肯、觀點新穎,是比較好的選擇。
另外,能親身訪問到女同志較佳,不然淪於自說自話,當今網路線上資源豐富,舉例來說,「同志諮詢熱線」、「維維的小窩」、「性別人權協會」的資料都很不錯,相較之下,這篇報告實在有點簡陋,當然,正視同志議題仍有助平權,加油囉!
張貼留言